黄脚三趾鹑(学名:Turnix tanki),小型鸟类,体长12~18厘米。外形似鹌鹑,但较小。背、肩、腰、和尾上覆羽灰褐色,具黑色和棕色细小斑纹;尾亦为灰褐色,中央尾羽不延长,尾甚短小。雌鸟和雄鸟相似,但体型较大,体色亦较雄鸟鲜艳,下颈和颈侧具棕栗色块斑,下体羽色亦稍较深。不善鸣叫,善奔走,在地面奔跑迅速,通常通过奔跑和藏匿来逃避敌害。主要以植物嫩芽、浆果、草子、谷粒、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。营巢于地上草丛中或麦地与黄豆地里,巢甚简陋,主要为地上凹陷的浅坑,内垫以枯草和落叶,巢四周有农作物或杂草隐蔽。
中文学名黄脚三趾鹑 拉丁学名Turnix tanki 别 称地闷子,三爪爬,水鹌鹑,水鸡,田鸡,地牤牛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鹤形目 科三趾鹑科 属三趾鹑属 种黄脚三趾鹑 命名人及时间 Blyth, 1843 英文名Yellow-legged Buttonquail 目录1 外形特征 2 栖息环境 3 分布范围 4 生活习性 5 繁殖方式 6 亚种分化 7 种群现状 8 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
?编辑 黄脚三趾鹑 (3张)
头顶至后枕黑褐色,羽缘沙棕色或棕黄色;自额至后颈有一条淡棕色或棕黄色中央冠纹;颊、眼先、眼周和耳羽淡棕黄色,两颊具黑色羽端;后颈和颈侧具棕红色块斑,并辍有淡黄色和黑色细小斑点。背、肩、腰、和尾上覆羽灰褐色,具黑色和棕色细小斑纹;尾亦为灰褐色,中央尾羽不延长,尾甚短小。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暗褐色,具棕色羽缘;三级飞羽和翅上覆羽沙棕色,具较大的黑色圆斑。颏、喉棕白色或淡黄色,胸橙栗色,下胸和两胁淡黄色;胸和两胁具黑色圆形斑点,尤以胸侧和两胁较著;腹淡黄色或黄白色,尾下覆羽淡棕色。[1] 雌鸟和雄鸟相似,但体型较大,体色亦较雄鸟鲜艳,下颈和颈侧具棕栗色块斑,下体羽色亦稍较深。[1] 虹膜淡黄白色或灰褐色,嘴黄色,嘴端黑色,脚黄色,爪黑色。[1] 大小量度:体重雄鸟35~70g,雌鸟40~120g;体长雄鸟125~175mm,雌鸟131~180mm;嘴峰雄鸟10~13mm,雌鸟10~15mm;翅雄鸟84~94mm,雌鸟86~100mm;尾雄鸟20~38mm,雌鸟24~35mm;跗蹠雄鸟20~29mm,雌鸟20~30mm。[1] 栖息环境
?编辑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、草地,也出现于林缘灌丛、疏林、荒地和农田地带。[1] 分布范围
?编辑 分布图 世界分布:孟加拉国、不丹、柬埔寨、中国、印度、朝鲜、韩国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、缅甸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、泰国、越南。[3]
中国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陕西、长江中下游,往南到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香港和海南岛,往西至四川、贵州和云南。[1] 生活习性
?编辑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,很少成群。性胆怯、怕人,善于藏匿,在灌丛下或草丛中潜行,一般难于见到。不善鸣叫,善奔走,在地面奔跑迅速,通常通过奔跑和藏匿来逃避敌害。一般很少起飞,受惊吓时迅速进入草丛。被冲出时飞得也很低,飞行迅速,两翅扇动很快,发出振翅声响,但通常飞不多远即又落入草丛,常沿地面作短距离的直线飞行。[1] 主要以植物嫩芽、浆果、草子、谷粒、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。[1] 北方为夏候鸟,长江以南部分夏候鸟、部分旅鸟和冬候鸟,少部分在云南为留鸟。春季于4月中旬迁到东北繁殖地,秋季于10月初至10月中旬离开繁殖地。秋季南迁时常呈10余只的小群迁飞。[1] 繁殖方式
?编辑 繁殖期5~8月。营巢于地上草丛中或麦地与黄豆地里,巢甚简陋,主要为地上凹陷的浅坑,内垫以枯草和落叶,巢四周有农作物或杂草隐蔽。每窝产卵3~4枚,卵呈椭圆形或梨形,灰绿色或淡黄白色、被有浅褐色或红褐色和暗紫色斑点,卵的大小为23~24mm×25~27mm,重6.5~7g。雏鸟早成性,刚孵出的雏鸟体重仅3g,体长45mm,全身被有棕褐色和黄褐色绒羽,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