丘鹬(学名:Scolopax rusticola)体长35厘米,是一种涉禽。体型肥胖,腿短,嘴长且直。与沙锥相比体型较大,头顶及颈背具斑纹。起飞时振翅嗖嗖作响。占域飞行缓慢,于树顶高度起飞时嘴朝下。飞行看似笨重,翅较宽。栖息于阴暗潮湿、林下植物发达、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,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、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。夜行性的森林鸟。白天隐蔽,伏于地面,夜晚飞至开阔地进食。主要以鞘翅目、双翅目、鳞翅目昆虫、昆虫幼虫、蚯蚓、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,有时也食植物根、浆果和种子。繁殖于欧亚大陆和日本。越冬于北非、印度、中南半岛、日本;偶尔到菲律宾。
中文学名 丘鹬 拉丁学名 Scolopax rusticola 别 称 大水行、山沙锥、山鹬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鹬科 属 丘鹬属 种 丘鹬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, 1758 英文名称 Eurasian Woodcock 英文名称 Woodcock
目录
1 外形特征
2 栖息环境
3 生活习性
4 分布范围
5 繁殖方式
6 亚种分化
7 种群现状
8 保护等级
外形特征编辑
丘鹬
丘鹬(10张)
丘鹬前额灰褐色,杂有淡黑褐色及赭黄色斑。头顶和枕绒黑色,具3-4条不甚规则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横斑;并缀有棕红色;后颈多呈灰褐色,有窄的黑褐色横斑;少数后颈缀有淡棕红色,并杂有黑色。上体锈红色,杂有黑色、黑褐色、及灰褐色横斑和斑纹;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块。飞羽、覆羽黑褐色,具锈红色横斑和淡灰黄色端斑。其中外侧颜色较深;内侧较淡;呈土黄色,且仅限于内侧羽缘。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羽缘淡乳黄色。下背、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横斑。尾羽黑褐色,内外侧均具锈红色锯齿形横斑,羽端表面淡灰褐色,下面白色。头两侧灰白色或淡黄白色,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。自嘴基至眼有一条黑褐色条纹。颏、喉白色,其余下体灰白色,略沾棕色,密布黑褐色横斑。腋羽灰白色,密被黑褐色横斑。
幼鸟和成鸟羽色相似,但前额为乳黄白色,羽端沾黑色,上体棕红色,较成体鲜艳。黑斑也较成体少。尾上覆羽棕色,不具横斑。颏裸露,仅具绒羽。其余同成鸟。 [1]
虹膜深褐色。嘴蜡黄色,尖端黑褐色,脚灰黄色或蜡黄色。
大小量度:体重雄性237-336克,雌性205-308克,体长雄性340-415毫米,雌性320-375毫米;嘴峰雄性73-80毫米;雌性72-76毫米;翅雄性180-203毫米,雌性186-212毫米;尾雄性78-94毫米,雌性82-97毫米;跗蹠35-44毫米,雌性35-40毫米。 [1]
栖息环境编辑
栖息于阴暗潮湿、林下植物发达、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,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、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。迁徙期间和冬季,也见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灌丛,竹林、甘蔗田和农田地带。 [1]
生活习性编辑
丘鹬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,部分夏候鸟。春季最早于3月末4月初迁到东北长白山,秋季于9月初至10月末南迁。 [1]
多夜间活动。白天常隐伏在林中或草丛中,夜晚和黄昏才到附近的湖畔、河边、稻田和沼泽地上觅食。白天隐伏不出。除繁殖湖在黄昏时能看到它在森林上空的求偶飞行外,一般白天很难见到它。遇到危险时被迫从地下惊起,也常常只飞很短距离就又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隐伏不出。飞行时嘴朝下,飞行快而灵巧,能在飞行中不断变换方向穿梭于树林中,但飞行时显得笨重,身子摇晃不定。性孤独,常单独生活,不喜集群。也少鸣叫,仅起飞时鸣叫。 [1]
主要以鞘翅目、双翅日、鳞翅目昆虫、昆虫幼虫、蚯蚓、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,有时也食植物根、浆果和种子。觅食多在晚上、黎明和黄昏。觅食时用长嘴插入潮湿泥土中,并摆动头部、探觅蠕虫、蚯蚓和昆虫幼虫。也直接在地面啄食。 [1]
分布范围编辑
分布于阿富汗、阿尔巴尼亚、阿尔及利亚、亚美尼亚、奥地利、阿塞拜疆、白俄罗斯、比利时、不丹、保加利亚、中国、克罗地亚、塞浦路斯、捷克共和国、丹麦、埃及、爱沙尼亚、法罗群岛、芬兰、法国、格鲁吉亚、德国、希腊、匈牙利、印度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、伊拉克、爱尔兰、以色列、意大利、日本、哈萨克斯坦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、大韩民国、科威特、吉尔吉斯斯坦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、拉脱维亚、黎巴嫩、利比亚、列支敦士登、立陶宛、卢森堡、马其顿、马耳他、摩尔多瓦、蒙古、黑山、摩洛哥、缅甸、尼泊尔、荷兰、挪威、巴基斯坦、巴勒斯坦领土被占领、波兰、葡萄牙、罗马尼亚、沙特阿拉伯、塞尔维亚、新加坡、斯洛伐克、斯洛文尼亚、西班牙、斯里兰卡、瑞典、瑞士、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、塔吉克斯坦、泰国、突尼斯、土耳其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克兰、英国、乌兹别克斯坦、越南。 [2]
旅鸟:巴林、孟加拉国、文莱、加拿大、直布罗陀、格陵兰、冰岛、约旦、马来西亚、阿曼、菲律宾、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、美国佐治亚州。 [2]
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、黑龙江和吉林省。也有报告在河北和甘肃繁殖。越冬于西藏南部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和长江以南地区,以及海南岛、香港和台湾。 [1]
丘鹬分布图
丘鹬分布图 [3]
繁殖方式编辑
繁殖期为5-7月。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即开始求偶飞行。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,当太阳没落后或升起前,雄鸟即在森林上空振翅飞翔,并发出婉啭多变的鸣声向雌鸟求爱。然后落到地上进行交配。交配后雄鸟即和雌鸟呆在一起,直到雌鸟开始孵卵。营巢于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,多在林下灌木或草本植物发达、或有小块沼泽湿地和有灌木覆盖的潮湿悬岩边上筑巢。通常置巢于灌木或树桩下和倒木下。也常置巢于草丛中。巢由雌鸟建造。通常利用小灌木旁的枯枝落叶作巢基,扒成一圆形小坑,然后铺垫以干草和树叶即成。巢的直径大小为15厘米左右,每窝产卵通常4枚,偶尔为3枚和5枚,甚至有多至6枚的。卵的形状为梨形和卵圆形,颜色为赭色或暗沙粉红色,被有锈色或暗棕红色斑点。卵的大小为42-44×31-34毫米。雌鸟孵卵。孵化期23土1天。 [1]
亚种分化编辑
单一物种,无亚种。 [4]
种群现状编辑
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(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栖息地质量,种群规模,分布区域碎片化)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 [5]
保护等级编辑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--低危(LC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