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鹬(cai yu)飞羽灰褐色,具黑色细纹和白色端斑。外侧中部黑色,具圆形棕色斑,内侧缀白色横斑。翅上覆羽金属铜绿色。颏、喉和上胸棕栗红色,下胸具一栗黑色横带,其后有一白色环带向两侧延伸至上背;两胁白色,腹淡棕白色,尾下覆羽白色,羽端沾棕。彩鹬在中国留居于西南和沿海地区,在国外,分布于非洲、马达加斯加、印度、缅甸、泰国、斯里兰卡、马来半岛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地。彩鹬主要为留鸟居多。长江以北为夏候鸟。春季迁徙时间为3月末4月初到达北部繁殖地。秋季于10月初迂离繁殖地。
中文学名彩鹬 拉丁学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彩鹬科 属彩鹬属 种彩鹬 分布区域分散在非洲、亚洲及澳大利亚的东部和北部 定名年代1758年 定名人Linnaeus 英文名Painted Snipe 目录1 外形特征 2 生活习性 3 栖息环境 4 繁殖状况 5 种群数量 6 亚种分化 7 保护等级 8 地理分布 9 独特的角色反串 外形特征
?编辑 彩鹬全貌特征 彩鹬雄鸟眼先、头顶至枕黑褐色,头顶中央暗黄色,形成一黄色中央冠纹。后颈和肩淡褐色,肩羽外缘暗黄色,其余为暗黄色,棕黄色,黑色和灰色相杂状。肩间和内侧三级飞羽羽色和肩相似,但无黄色羽缘。背至尾上覆羽和尾羽灰色,具细窄的黑色波状纹和暗黄色眼状班。初级覆羽灰色,具细窄波状斑和暗黄色眼状斑,内侧小覆羽与背同色,其余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外露部分为橄榄黄色,具细窄的黑色横纹和宽著的暗黄色横斑;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侧基部黑色,余为灰色,具白色横斑和暗黄色眼状斑与黑色波状纹。眼周围一圈黄白色或黄色纹,并向眼后延伸形成一柄。白色眼圈外再缘以黑色;耳覆羽黑色。颏、喉白色,其余头和颈部缀有白色和褐色小斑点。颊至上胸灰褐色,胸腹之间界以黑色横带,胸至背肩部有一宽的白带,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。
雌鸟头顶暗褐色,头顶中央具皮黄色或红棕色中央冠纹;眼周具一白色圈环,并向后延伸形成一短柄。自圈外再围以窄的黑圈,颈部棕红色,头侧栗红色,上背橄榄褐色,下背、腰和尾上覆羽蓝灰色,并杂以黑褐色虫蠹状斑,尾上覆羽具暗黄色眼状斑;肩橄榄褐色,各羽外侧具金黄色宽阔纵纹,在背两侧形成一条金黄色纵带,上体具金属铜绿色光泽。尾羽灰褐色,外侧近黑褐色,具暗黄色眼状斑。虹膜褐色,嘴黄褐色或红褐色,基部绿褐色,脚橄榄绿褐色或灰绿色。
大小量度为:体重雄性103~150克,雌性140~180克,体长雄性224~260毫米,雌性240~278毫米;嘴峰雄性41~50毫米,雌性46~52毫米;翅雄性122~135毫米,雌性128~147毫米;尾雄性39~50毫米,雌性35~52毫米;跗跖38~44毫米,雌性38~46毫米。
生活习性
?编辑 彩鹬
彩鹬 (41张)
性隐秘而胆小,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,白天多隐藏在草丛中,受惊时通常也一动不动的隐伏着,直至当人走至跟前,才突然飞起,边飞边叫。飞行速度较慢,飞行时两脚下垂,飞不多远又落下。在开阔地区则通过快速奔跑。也能游泳和潜水,通常单独或呈松散的小群活动和觅食。
主要以昆虫、蝗虫、蟹、虾、蛙、蚯蚓、软体动物、螺、植物叶、芽、种子和谷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为食。
〔附注∶彩鹬图册图片来源[1] 〕
栖息环境
?编辑 彩鹬栖息于平原、丘陵和山地中的芦苇水塘、沼泽、河渠、河滩草地和水稻田中。
繁殖状况
?编辑 繁殖期5~7月。营巢于浅水外芦苇丛或水草丛中,也在水稻田中营巢。巢主要由枯草构成,通常置巢于芦苇或水草或稻秧间浅水处的草堆上或土台上。每窝产卵3~6枚,通常为4~5枚。卵为卵圆形和梨形,棕黄色和黄色,被有红褐色、黑褐色或血红色斑点,卵的大小为32~40mm×22~26mm,平均36mm×26mm。一雌多雄制,一个雌鸟与数个雄鸟交配,并产数窝卵,分别由不同雄鸟孵化,孵化期约19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