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三趾鹑(学名:Turnix suscitator)属鹤形目三趾鹑科,体长约14厘米。雄鸟头上黑色,杂有褐色羽毛及白色斑点,背至尾羽褐色杂有灰褐色羽毛,喉、颈侧乳白色,杂有黑色细斑,上胸、胸侧淡黄褐色有黑色横斑。雌鸟红褐色较浓,脸、喉、前颈黑色有乳黄色斑点,胸侧橙褐色有黑色横斑。一般出现于平地草丛地带,通常单独或成对行走觅食,人接近时会突然跃起飞行一段距离,再隐入草丛中。
中文学名棕三趾鹑 拉丁学名Barred Buttonquail 别 称鹌鹑仔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三趾鹑科 属三趾鹑属 命名时间Gmelin, 1789 英文名称Barred Button Quail 英文名称Barred Buttonquail 目录1 外形特征 2 生活习性 3 分布范围 4 繁殖方式 5 亚种分化 6 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
?编辑 棕三趾鹑(图2) 棕三趾鹑身长13 -17 cm,雄鸟体重35-52 g,雌鸟体重47-68 g。[1] 体形和羽色与林三趾鹑和黄脚三趾鹑相似,但雌鸟颏、喉及上胸为黑色,雄鸟颏、喉白色,胸有粗密的黑色横斑,嘴和跗蹠均为灰黑色。
雌性成鸟:头顶黑色,羽端具白色或皮黄色斑点;两肩及背暗灰褐色,具细小的棕栗色波状纹及黑色横斑,有时还具棕白色条纹;腰及尾上覆羽几纯黑色,亦具细小的棕栗色波状纹;尾羽与背同色。翅上覆羽和最内侧次级飞羽与背同色,具淡棕白色和黑色相间的宽斑;飞羽暗褐色,最外侧2枚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棕白色。眼先、眼周及两颊棕白,有黑色近端带斑。颏、喉及上胸黑色;颈侧、胸侧及下胸皮黄色,具宽阔的黑色横斑;下体余部黄白色,有时沽棕。
雄性成鸟:与雌鸟相似,但体形稍小。颏、喉不是黑色而是白色,胸部皮黄色,具宽阔的黑色横斑。
幼鸟:似雌鸟,但上体褐色较著,下体淡皮黄至近白色,颏、喉及上胸为白色。
虹膜黄白色或白色;嘴黑褐色,尖端色淡;跗蹠和趾灰绿色,爪淡黄色。[2]
生活习性
?编辑 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疏林、竹林、草地和田野,以杂草种子为主食。一般出现于平地草丛地带,以平原及沿海农田或荒原较为普遍。通常单独或成对行走觅食,人接近时会突然跃起飞行一段距离,再隐入草丛中。居住干草原
棕三趾鹑(图3) 和耕地面积,包括甘蔗,茶叶和咖啡种植园。还经常在灌木和次生林的地区,普遍低于海拔300米。在东南亚也可以爬上1650米的高度,在喜马拉雅山脉接壤的地区甚至高达2500米。单独或成对活动。很少起飞,在马来西亚,一些报告表明,这是一种有能力进行夜间活动的鸟类。
吃青草,杂草,种子,昆虫和蜗牛。一般在草地和落叶中收寻食物。像所有的三趾鹑,在挖淤泥或松散的泥土从中寻找食物。穿梭在各探寻点之间,对居住地到确切目标有明确路线,在恶劣条件下也能通过小道行走搜寻。[1]
分布范围
?编辑 棕三趾鹑(分布图)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,菲律宾,东南亚,印度次大陆到中国东南部,海南,台湾和日本。在日本分布于琉球中部的南部、九州南部。在菲律宾分布于以下岛屿,吕宋、民都洛、卡拉、巴拉望、锡布延、马斯巴特、帕奈、宿务和内格罗斯。在印度尼西亚,分布于苏拉威西、苏门答腊、爪哇、巴厘岛、龙目岛、松巴哇、弗洛雷斯和阿洛龙布陵。中国分布在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云南和台湾,留鸟。[1]
繁殖方式
?编辑 棕三趾鹑(图4) 巢是由草铺成的浅杯状,通常在上面放置一蓬草丛形成圆顶状,有一小门进入。雌鸟通常一巢产4枚灰色的卵,上面有大量橄榄褐色的斑点纹,但有时卵为薰衣草色和部分暗紫色。孵化期长达12-16天,小鸡40至80天长成成鸟。雌鸟是一妻多夫,同时保持与几个伙伴合作。
繁殖期因地区而异,在东南亚大陆从12月到9月,在菲律宾在9月至来年2月,在日本,繁殖高峰期发生在4月和5月。然而,产卵的或多或少取决于天气条件,雨水过重或者条件太干燥,这种鸟可以暂停繁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