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翅长脚鹬(学名:Himantopus himantopus),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一种鸟类,共有4个亚种。是一种修长的黑白色涉禽。体长约37厘米。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,两翼黑,长长的腿红色,体羽白。颈背具黑色斑块。幼鸟褐色较浓,头顶及颈背沾灰。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、浅水塘和沼泽地带。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、水稻田、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。常单独、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,主要以软体动物、虾、甲壳类、环节动物、昆虫、昆虫幼虫,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繁殖期为5-7月,每窝产卵4枚。繁殖于欧洲东南部、塔吉克斯坦和中亚国家,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,偶尔到日本。
中文学名 黑翅长脚鹬 拉丁学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(Linnaeus, 1758) 别 称 红腿娘子、高跷鸻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 新鸟亚纲 目鸻形目 科反嘴鹬科 属长脚鹬属 种 黑翅长脚鹬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, 1758 英文名称 Black-winged Stilt
目录
1 外形特征
2 栖息环境
3 生活习性
4 分布范围
5 繁殖方式
6 亚种分化
7 种群现状
8 保护等级
外形特征编辑
黑翅长脚鹬
黑翅长脚鹬(12张)
黑翅长脚鹬夏羽雄鸟额白色,头顶至后颈黑色,或白色而杂以黑色。翕、肩、背和翅上覆羽也为黑色,且富有绿色金属光泽。初级飞羽、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,微具绿色金属光泽,飞羽内侧黑褐色。腰和尾上覆羽白色。有的尾上覆羽沾有污灰色。尾羽淡灰色或灰白色,外侧尾羽近白色;额、前头、两颊自眼下缘、前颈、颈侧、胸和其余下体概为白色。腋羽也为白色,但飞羽下面黑色。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,但整个头、颈全为白色。上背、肩和三级飞羽褐色。冬羽和雌鸟夏羽相似,头颈均为白色,头顶至后颈有时缀有灰色。虹膜红色,嘴细而尖,黑色。脚细长,血红色。 [1]
幼鸟和冬羽相似,但头顶至后颈为灰色或黑色,不为白色。翕、肩和三级飞羽褐色,具皮黄色或暗红皮黄色羽缘和暗褐色亚端斑。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具白色尖端。 [1]
大小量度:体重♂166-200克,♀146-190克;体长♂351-401毫米,♀293-370毫米;嘴峰♂61-68毫米;♀59-70毫米;翅♂220-255毫米,♀211-233毫米;尾♂70-87毫米,♀72-88毫米;跗蹠♂117-132毫米,♀100-126毫米。(注:雄性—♂;雌性—♀) [1]
栖息环境编辑
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、浅水塘和沼泽地带。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、水稻田、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。 [1]
生活习性编辑
黑翅长脚鹬春季于4月初至5月初迁来中国北方繁殖地,秋季于9-10月离开北方繁殖地往南迁徙。常成群迁徙。 [1]
常单独、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,非紧殖蝴也常集成较大的群。有时也进到齐腹深的水中觅食。行走缓慢,步履稳缝、轻盈,姿态优美,但奔跑和在有风时显得笨拙。性胆小而机警,当有干扰者接近时,常不断点头示威,然后飞走。起飞容易,飞行也较快。 [1]
主要以软体动物、虾、甲壳类、环节动物、昆虫、昆虫幼虫,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。常在水边浅水处、小水塘和沼泽地带,以及水边泥地上觅食。常常单独或成对觅食,偶尔也见成松散的小群觅食。觅食方式主要是边走边在地面或水面啄食。或通过疾速奔跑追捕食物。有时也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。有时甚至进到齐腹深的水中将头也浸入水中觅食。 [1]
分布范围编辑
分布于阿富汗、阿尔巴尼亚、阿尔及利亚、安哥拉、亚美尼亚、奥地利、阿塞拜疆、巴林、孟加拉国、白俄罗斯、比利时、贝宁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、博茨瓦纳、文莱达鲁萨兰国、保加利亚、布基纳法索、布隆迪、柬埔寨、喀麦隆、佛得角、中非共和国、乍得、中国、刚果民主共和国、科特迪瓦、克罗地亚、塞浦路斯、捷克共和国、吉布提、埃及、厄立特里亚、埃塞俄比亚、法国、加蓬、冈比亚、格鲁吉亚、德国、加纳、希腊、关岛、几内亚、几内亚比绍、匈牙利、印度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、伊拉克、以色列、意大利、日本、约旦、哈萨克斯坦、肯尼亚、大韩民国、科威特、吉尔吉斯斯坦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、黎巴嫩、莱索托、利比里亚、利比亚、马其顿、马达加斯加、马拉维、马来西亚、马里、马耳他、毛里塔尼亚、密克罗尼西亚联邦、摩尔多瓦、蒙古、黑山、摩洛哥、莫桑比克、缅甸、纳米比亚、尼泊尔、荷兰、尼日尔、尼日利亚、北马里亚纳群岛、阿曼、巴基斯坦、帕劳、巴勒斯坦、菲律宾、波兰、葡萄牙、卡塔尔、罗马尼亚、卢旺达、沙特阿拉伯、塞内加尔、塞尔维亚、塞拉利昂、新加坡、斯洛伐克、斯洛文尼亚、索马里、南非、南苏丹、西班牙、斯里兰卡、苏丹、斯威士兰、瑞士、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、塔吉克斯坦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、泰国、东帝汶、多哥、突尼斯、土耳其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干达、乌克兰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、英国、乌兹别克斯坦、越南、西撒哈拉、也门、赞比亚、津巴布韦。
旅鸟:刚果、丹麦、爱沙尼亚、芬兰、直布罗陀、冰岛、爱尔兰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、卢森堡、马尔代夫、挪威、塞舌尔、瑞典、美国佐治亚州。
在中国繁殖于新疆、青海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和黑龙江省,迁徙期间经过中国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、江苏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和台湾。部分留在广东、香港和台湾越冬。 [1]
黑翅长脚鹬分布图
黑翅长脚鹬分布图 [2]
繁殖方式编辑
繁殖期为5-7月。营巢于开阔的湖边沼泽、草地或湖中露出水面的浅滩及沼泽地上。常成群在一起营巢。有时也与其它水禽混群营巢。巢呈碟状。主要以芦苇茎、叶和杂草构成;巢外径21-23厘米,内径10-12厘米,高4-5厘米,深2-3厘米。每窝产卵4枚,偶尔3枚。颜色为黄绿色或橄榄褐色,具黑褐色斑点,卵的形状为梨形或卵圆形,大小为41-47×29-33毫米,重22克左右。雌雄轮流孵卵。孵化期间如遇干扰,巢区所有亲鸟均群起飞到干扰者头顶上空盘旋、鸣叫,时飞时落,引诱干扰者离开。孵化期16-18天。 [1]
亚种分化编辑
黑翅长脚鹬(4亚种)
中文名称 学 名
1 黑翅长脚鹬指名亚种 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
2 黑翅长脚鹬夏威夷亚种 Himantopus himantopus knudseni
3 黑翅长脚鹬南太平洋亚种 Himantopus himantopus leucocephalus
4 黑翅长脚鹬南美亚种 Himantopus himantopus melanurus
[3]
种群现状编辑
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(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栖息地质量,种群规模,分布区域碎片化)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 [4]
保护等级编辑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——低危(LC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