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纹伯劳(学名:Lanius tigrinus):全长165毫米左右。雄性成鸟:额基、眼先和宽阔的贯眼纹黑色;前额、头顶至后颈蓝灰色;上体余部包括肩羽及翅上覆羽栗红褐色,杂以黑色波状横斑;飞羽暗褐色,外翻具棕褐色羽缘;尾羽棕褐色,具不明显的褐色横斑,外侧尾羽端缘棕白色;下体纯白色,两胁略沾蓝灰色;覆腿羽白杂以黑斑。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,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,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,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;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。
一般栖息于树林、分布自平原至丘陵、山地,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。性格凶猛,常停栖在固定场所,寻觅和抓捕猎物。主要食物是昆虫,特别是蝗虫、蟋蟀、甲虫、臭虫、蝴蝶和飞蛾,也吃小鸟和蜥蜴。分布于亚洲多国,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。
中文学名 虎纹伯劳 拉丁学名Lanius tigrinus 别 称 花伯劳、虎伯劳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伯劳科 族 伯劳族 属伯劳属 种虎纹伯劳 命名者及年代 Drapiez, 1828 英文名称 Tiger Shrike
目录
1 形态特征
2 栖息环境
3 生活习性
4 分布范围
5 繁殖方式
6 亚种分化
7 种群现状
8 保护级别
形态特征编辑
虎纹伯劳
虎纹伯劳(30张)
雄鸟,头顶至上背青灰色;自前额基部、眼先向后,经头侧过眼达于耳区,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;肩、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内侧翅覆羽为栗褐色,各羽具数条黑色鳞状斑,使整体显现密集的黑色横斑;尾羽棕褐,各羽具有宽约1.5毫米的暗褐色隐横纹,横纹之间的间隔约1.5-2厘米,外侧尾羽具浅淡色端;飞羽暗褐色,各羽外缘染以棕红,内侧飞羽更为显著,最内侧数枚飞羽(三级飞羽)的内、外均染棕红,并有类似尾羽的暗褐色隐横纹。下体几全部为纯白色,仅胁部显有暗灰色泽及稀疏、零散的不清晰鳞斑;覆腿羽白色沾淡棕,具黑褐色横斑;腋羽白色。 [1]
雌性成鸟:额基黑色斑较小;眼先和眉纹暗灰白色;胸侧及两胁白色,杂有黑褐色横斑;余部与雄鸟相似,但羽色不及雄鸟鲜亮。 [1]
幼鸟,头顶与背羽均为栗褐色,满布黑褐色横斑,过眼纹褐色或不显著,下体的胸、胁部满布黑褐色鳞斑。
虹膜褐色;嘴黑色;跗蹠、趾和爪黑褐色。 [1]
大小量度:体重♂23-29g,♀24-28g;体长♂154-190mm,♀147-192mm;嘴峰♂12-18mm,♀12-18mm;翅♂80-119mm,♀77-94mm;尾♂65-95mm,♀65-90mm;跗蹠♂21-27mm,♀21-26mm。(注:♂雄性;♀雌性) [1]
栖息环境编辑
栖息地海拔300-2100米。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森林和林缘地带,尤以开阔的次生阔叶林、灌木林和林缘灌丛地带较常见。也多见于丘陵至低山区,从低山(例如山东省烟台昆嵛山的海拔100米处)至中山(例如北京延庆县山区的海拔900米处),均采到过它的巢。分布虽然较广泛,但种群密度较低,而且多分布在红尾伯劳较少的地区,受到后者的排挤。喜栖息在疏林边缘,带荆棘的灌本以及洋槐等阔叶树,是经常选用的巢址。 [1]
生活习性编辑
多见停息在灌木、乔木的顶端或电线上。 四处张望,寻找食物,当发现空中或地面的猎物后往往急飞捕食,捕食后多返回原栖息处取食或转往别处。性较凶猛,不仅捕食昆虫,有时也会袭击小鸟。
典型的伯劳习性,喜在多林地带,不如红尾伯劳显眼,多藏身于林中。性凶猛,不仅捕虫为食,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。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,如熊蜂、蝗虫、松毛虫、蝇类及各种昆虫。主要以昆虫为食,也取食少量植物。鸟胃内昆虫及虫卵占取食频次的81.9%,植物性食物桑椹和杂草种子占18.1%。 [1]
分布范围编辑
原产地:文莱达鲁萨兰国、柬埔寨、中国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、朝鲜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缅甸、俄罗斯联邦、新加坡、泰国、越南。 [2]
旅鸟:中国台湾和香港、菲律宾。 [2]
虎纹伯劳分布图
虎纹伯劳分布图
繁殖方式编辑
繁殖期5-7月,满窝卵4-7枚,以4枚者较普遍。卵淡青色至淡粉红色,上具淡灰蓝及暗褐色斑点,在钝端较集中。卵重3.0-3.8克,日产1卵。孵卵由雌鸟担任,孵化期13-15天。雌鸟在孵卵时,雄鸟担任警戒并常衔虫饲喂雌鸟。由两性共同育雏,平均每小时喂雏17-24次。雏鸟留巢期13-15天。破壳雏重约2克,5日龄时睁眼,离巢前体重24.5-26.7克。 [1]
亚种分化编辑
单一物种,无亚种。 [3]
种群现状编辑
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(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栖息地质量,种群规模,分布区域碎片化)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 [2]
保护级别编辑
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——无危(LC)。 [2]
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