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胸秧鸡(Gallirallus striatus)是鹤形目秧鸡科秧鸡属的鸟类,共有7个亚种。全长约26cm,嘴长直而侧扁稍弯曲,鼻孔呈缝状,位于鼻沟内。翅短,向后不超过尾长,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,第1枚初级飞羽的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。尾羽短而圆。跗蹠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度;趾细长。上体暗褐色,腹及两胁暗褐色,缀以较背部为宽的白色横斑,尾下覆羽沾棕色。上嘴角褐色,嘴基和下嘴淡黄红色,跗跖及趾橄榄褐色。常见于水稻田,也在水边草丛中活动,性隐匿,善奔跑,以小型水生动物如虾、蟹、螺以及昆虫如金龟子、蚂蚁等为食。
中文学名蓝胸秧鸡 拉丁学名Gallirallus striatus 别 称灰胸秧鸡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秧鸡属 亚 种7种 命名时间Linnaeus, 1766 英文名称Slaty-breasted Rail 英文名称Blue-breasted Banded Rail 英文名称Slaty-breasted Banded Rail 目录1 外形特征 2 生活习性 3 分布范围 ▪ 世界范围 ▪ 中国分布 4 繁殖方式 5 亚种分化 6 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
?编辑 蓝胸秧鸡的额、头顶和后颈栗红色,其余上体暗褐色,羽缘橄榄褐色,具细的白色横斑和斑点。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窄的白色波浪形斑纹;颏、喉白色,眼先、头侧、颈侧和胸灰色,其余下体橄榄褐色,具白色横斑。虹膜棕红色或橙黄色,上嘴暗褐色,下嘴淡红色或橙色。脚青灰色或橄榄褐色,爪淡褐色或角黄色。
大小量度:体重♂100~155g,♀115~155g;体长♂267~286mm,♀220~260mm;嘴峰♂36~42mm,♀34~37mm;翅♂121~127mm,♀116~125mm;尾♂38~40mm,♀35~40mm;跗蹠♂42~50mm,♀35~40mm。[1] (注:雄性——♂;雌性——♀)
蓝胸秧鸡(图2) 蓝胸秧鸡(图3)
生活习性
?编辑 栖息于水田、溪畔、水塘、湖岸、水渠和芦苇沼泽地带及其附近灌丛与草丛中,也出现于海滨和林缘地带沼泽灌丛中。常单独或成家族群活动,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,白天隐藏在草丛中。行动谨慎,行走时步履轻盈,不慌不忙,每走一步尾亦随之摆动,亦能在地面急速奔跑。游泳和潜水本领亦很好,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。飞行较弱,一般亦很少飞翔,每次飞行距离亦较短,飞不多远即又落入草丛中。主要以水生昆虫、虾、蟹、螺、蚂蚁、金龟子等动物为食,也吃植物嫩叶、幼芽、根、坚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。[1] 蓝胸秧鸡(图4) 蓝胸秧鸡(图5)
分布范围
?编辑 世界范围
蓝胸秧鸡(分布图)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,包括整个欧洲、北回
蓝胸秧鸡 (34张)
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、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-横断山脉-岷山-秦岭-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。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,包括印度、孟加拉、不丹、锡金、尼泊尔、巴基斯担、斯里兰卡、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。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,包括缅甸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、香港、海南岛。太平洋诸岛屿,包括中国的台湾省、东沙群岛、西沙群岛、中沙群岛、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、文莱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、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。华莱士区,指传统的华莱士线(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)以东、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,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、努沙登加拉群岛、西南群岛、摩鹿加群岛(马鲁古群岛)、东帝汶等岛屿。
中国分布
中国分布于广东连阳、连县、高要、和平、南雄、珠江口附近及岛屿,海南文昌、琼山、五指山,云南腾冲、大塘、元江,台湾台中、彰化、台南、高雄、台东、香港米埔为留鸟;广西北海,贵州平塘、从江,四川成都、南充,福建福州,浙江温州、平阳、云和,安徽屯溪,江西九江等地夏候鸟。[7]
繁殖方式
?编辑 营巢于水边草丛中或芦苇沼泽地上,巢由干芦苇和干的水草构成,呈盘状,中间稍凹陷。每窝产卵5~9枚,卵为宽卵圆形,乳白色、被有红褐色或紫褐色斑,卵的大小为31~37mm×24~29m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