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头奇鹛(Heterophasia melanoleuca):小型鸟类,体长20-24cm。前额、头顶一直到后颈黑色具有金属光泽,头侧和耳羽暗褐色。上体褐灰色,尾羽暗褐色具灰白色端斑。飞羽褐色,外翈黑色。下体几纯白色,仅胸和体侧沾灰。多分布于缅甸、中国西部及中部、泰国北部和印度支那。
中文学名 黑头奇鹛 拉丁学名 Heterophasia melanoleuca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鹟科 属 奇鹛属
目录
1 形态特征
2 生活习性
3 分布范围
4 亚种分化
5 栖息环境
6 生长繁殖
7 种群现状
8 保护级别
形态特征编辑
雌雄羽色相似。前额、头顶、枕一直到后颈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,颊、眼先、头侧和耳羽暗褐或黑褐色。背、肩、腰和尾上覆羽深灰或褐灰色,背部褐色较浓或微沾橄榄色。尾呈凸状、暗褐色或黑色具灰白色端斑。中央尾羽端斑深灰色,向外侧尾羽逐渐变为灰白色,而且灰白色端斑亦逐渐扩大,到最外一枚尾羽几全为灰白色;飞羽褐色或黑褐色,外翈羽缘亮蓝黑色,第三至第九枚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;翅上覆羽亮蓝黑色,内侧大覆羽深灰色,外侧羽缘黑色。下体颏、喉、腹和尾下覆羽白色,胸和两肋浅灰色,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沾灰。 虹膜褐色或淡蓝色,嘴黑色,脚暗褐或黑褐色。
虹膜-褐色;嘴-黑色;脚-灰色。
叫声:五音节的鸣声,前三音节音调相同,后两音节调低。
体型: 体重♂36-50g,♀30-47g;体长♂197-239mm,♀205-235mm;嘴峰♂16-19mm,♀16-18mm;翅♂86-105mm,♀85-101mm;尾♂98-122mm,♀98-121mm;跗蹠♂27-33mm,♀27-31mm。 [1]
生活习性编辑
习性: 常单独、成对或成几只的小群在沟谷、溪流沿岸和山坡树林中上层枝叶间活动和觅食。频繁地在树枝
黑头奇鹛
黑头奇鹛(32张)
间跳来跳去或攀缘在枝头,有时也下到林下灌丛或竹丛中活动和觅食。鸣声清脆、悦耳而富有变化,特别是在繁殖期间,常久鸣不息。
食性: 主要以鞘翅目、直翅目、膜翅目、蜂、蜻蜓等昆虫、昆虫幼虫和虫卵为食,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。 [1]
分布范围编辑
分布状况:亚种desgodinsi常见于中国中南部及南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区森林。
分布范围
分布范围
中国分布:分布于四川北部平武、茂汶、东北部万源、东南部南川、南部屏山、雷波、美姑、西南部马边、甘洛、凉山、峨边、西部康定、中部都江堰、天全、宝兴、峨眉、雅安,贵州北部绥阳、西北部威宁、东北部江口、南部兴义、望谟、罗甸,云南西北部丽江、维西、保山、增口、澜沧江与怒江间山脉、东北部盐津、永善、西部腾冲、盈江、龙陵、潞西、永平、大理、凤庆、镇康、永德、景东、西南部澜沧、双江、普洱、南部江城、绿春、东南部蒙自、马关、东部师宗、寻甸、中部昆明、新平和广西西北部。
世界分布:分布于缅甸、泰国、老挝和越南等地。 [2]
亚种分化编辑
中文名称
分布范围
黑顶奇鹛西南亚种
四川(西南部,中部),贵州(绥阳),广西(西北部),云南(西北部,西部,南部)缅甸(东北部) [3]
黑头奇鹛藏南亚种
西藏(南部错那一带)尼泊尔,锡金,不丹,印度(阿萨姆) [4]
黑头奇鹛珠峰亚种
西藏(聂拉木地区)印度(Kumaun) [5]
栖息环境编辑
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-2500m 的山地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,冬季也栖息于海拔1000m 以下的沟谷林、次
黑头奇鹛
黑头奇鹛(5张)
生林、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。
生长繁殖编辑
繁殖期5-7月。通常营巢于沟谷中大树顶端细的侧枝枝叶间,隐蔽甚好。巢呈杯状,主要由竹叶、草茎、草叶、根和苔藓等材料构成。每窝产卵2-3枚,卵淡蓝色或白色、光滑无斑,卵的大小为20mm×15.5mm。
黑头奇鹛
黑头奇鹛(5张)
种群现状编辑
黑顶奇鹛在中国种群数量不甚丰富。 [1]
保护级别编辑
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