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胸山鹧鸪,头顶至后枕暗栗色,眉纹暗灰色,分布在国外锡金、不丹和印度等,在我国境内西藏东南部墨脱附近的丹巴江和米许密山一带
外形特征编辑
红胸山鹧鸪体长为24~28厘米;体重268克。头顶至后枕暗栗色,眉纹暗灰色,一直往后延伸至后颈上部会合。口角处有一对短的八字须状羽。上体为橄榄褐色。喉淡橄榄绿色,胸部深栗色,胸与喉之间有一个由黑、白两色构成的双重横带将它们截然分开。下胸、腹和两胁蓝灰色,两胁还具栗色和白色的斑点。虹膜褐色或红褐色,嘴黑色,腿、脚淡红色。[1]
中等体型(28厘米)的近灰色山鹧鸪。头橙褐并具特征性的宽阔栗
红胸山鹧鸪
红胸山鹧鸪
色环带由上胸及枕部。灰色眉纹长且狭,喉部黑色领环上具白色髭须和项纹。下胸及两胁灰色,两胁具醒目的白色及棕色粗纹。
虹膜-褐色至红褐色;嘴-黑色;脚-近红色。
叫声:响亮、饱满的长音接以一连串上调的双音直至高潮。声似红喉山鹧鸪。
全长约24cm。额、头顶和眼先暗栗色,头顶后部和后颈褐色。眼前部的下边具一狭窄的淡黄色条纹,向后延伸与暗灰色的眉纹在后颈左右相遇。后颈下部和上背淡红栗色并具黑斑。颈侧棕色杂以黑点。背、腰、尾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,具黑色羽缘或斑。肩和翅覆羽与背同色。翼羽褐色。颏、喉淡橄榄栗色,后具一白色块斑和一条黑色领环。上胸栗色,下胸至肛周灰色,两胁具栗色及白色斑点。
栖息环境编辑
红胸山鹧鸪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~2500米的茂密常绿森林中,尤其在林下植物茂盛的常绿林带较为常见。叫声为响亮、饱满的长音接以一连串上调的双音直至高潮。关于它的食性和习性迄今尚无详细报道。[1]
分布范围编辑
红胸山鹧鸪分布
红胸山鹧鸪分布
分布范围:栖息于海拔1300~2000m山地常绿阔叶林中。喜马拉雅山脉东部。
分布状况:全球性易危(Collar et al., 1994)。在中国为极罕见留鸟。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丹巴曲和伯舒拉岭地区。
红胸山鹧鸪是栖息于中国西藏东南部丹巴江和米许米山一带的留鸟。国外分布于斯里兰卡、不丹和印度。
红胸山鹧鸪在国外见于锡金、不丹和印度等,在我国境内仅见于西藏东南部墨脱附近的丹巴江和米许密山一带。绿脚山鹧鸪分布于我国云南,以及缅甸、泰国、老挝、越南、柬埔寨等国。[1]
生活习性编辑
红胸山鹧鸪以小群栖居。雄鸟春季异常喧哗,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。多近溪水。受惊时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。
繁殖方式编辑
繁殖期为4~6月份,营巢在海拔1500~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,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。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,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。红胸山鹧鸪每窝产卵3~6枚,卵的大小为44×34.4毫米。孵化期20~21天。[1]
保护级别编辑
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