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海番鸭(学名:Melanitta nigra)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,俗名美洲黑凫,体长44-54厘米,翼展79-90厘米,体重1300-1500克,寿命16 年。是矮胖型深色海鸭。雄鸟全黑,嘴基有大块黄色肉瘤。雌鸟烟灰褐色,头顶及枕黑色,脸和前颈皮灰黄色。飞行时,两翼近黑,翼下羽深色。属于潜水鸭类。多栖息于海洋、海港以及河口。极善游泳和潜水,在陆地上行走就显得笨拙,除繁殖期外多见于海洋中,主要以贝类为食。分布于北半球较冷地区、欧洲、北美洲、亚洲、非洲,包括中国的江苏、福建等地。[1]
中文学名黑海番鸭 拉丁学名Melanitta nigra 别 称美洲黑凫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海番鸭属 种黑海番鸭 亚 种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, 1758 英文名称Black Scoter, Common Scoter 目录1 形态特征
2 栖息环境
3 生活习性
4 分布范围
5 繁殖方式
6 亚种分化
7 种群现状
8 保护等级
形态特征
?编辑 黑海番鸭 黑海番鸭雄鸟头、颈和上下体均黑色,上体微具光泽。翅下覆羽黑褐色和银灰色,尾黑色,长而尖。 雌鸟头顶和后颈暗褐色,头侧、颈侧、颏和喉灰白色,颈侧缀有细小淡褐色斑点,上体暗灰褐色,具灰白色端斑,胸侧和两胁也具灰白色端斑。胸和腹淡灰褐色,腹具少许不甚明显的灰白色斑纹。腋羽、肛周及尾下覆羽暗褐色;翼下覆羽暗灰褐色而具灰白色狭缘。
大小量度:体重雄鸟1000-1600克,雌性600-1000克,体长430-540毫米;嘴峰雄性43-50毫米,雌性40-45毫米;翅雄性210-242毫米,雌性205-230毫米;尾雄性74-85毫米,雌性70-72毫米;跗跖雄性40-50毫米,雌性41-46毫米。[2] 栖息环境
?编辑 黑海番鸭繁殖季节栖息在北极苔原和亚北极开阔地带的淡水湖泊、水塘与河流中。非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沿海海面、海湾与河口等咸水水域,偶尔到内陆湖泊,尤其是迁徙期间。[2] 黑海番鸭 黑海番鸭
生活习性
?编辑 性喜集群,一年中几乎都是成群活动。有时雌雄分别集群。雌鸟越冬通常更靠北些。常在海岸和岛屿附近水面活功,有时也见于内陆淡水湖泊。通常密集在一起,成群的自由自在地游泳,偶尔也见单只或成对活功。游泳快而轻盈,尾常翘起。潜水也很好,每次能在水下潜行30秒以上。但在地上行走困难,摇摇摆摆,显得很笨拙。在水面起飞也很灵活,不用过多地在水面拍打助跑即能飞起。飞行快而有力,通常飞行不高,多贴近水面飞行。[2] 春季于4月至5月开始迁往繁殖地,迁徙中雌鸟和幼鸟不断加入,也有不参与繁殖的幼鸟不迁徙,留在越冬地。秋季于9-10月迁往越冬地。常成群迁飞。飞行极有力,两翅煽动较快,常发出“呼呼”的声响。通常沿海岸迁飞.有时也飞越相当远距离的陆地。沿水域飞行时一般不高飞,但在陆地飞行时却飞得很高。有时中途也在内陆湖泊作短暂停留。飞行队列常呈紧密的一团,或呈波浪式的一条线。[2] 黑海番鸭主要通过潜水觅食。食物主要为水生昆虫、甲壳类、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,也吃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、叶等植物性食物。[2] 黑海番鸭 黑海番鸭
分布范围
?编辑 黑海番鸭分布图 分布于奥地利、阿塞拜疆、白俄罗斯、比利时、保加利亚、捷克共和国、丹麦、爱沙尼亚、芬兰、法国、德国、直布罗陀、希腊、匈牙利、冰岛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、爱尔兰、意大利、哈萨克斯坦、拉脱维亚、立陶宛、马其顿、摩洛哥、荷兰、挪威、波兰、葡萄牙、罗马尼亚、俄罗斯联邦、斯洛伐克、斯洛文尼亚、西班牙、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、瑞典、瑞士、土耳其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克兰、英国、西撒哈拉。[3]
旅鸟:阿尔及利亚、克罗地亚、塞浦路斯、格陵兰、利比亚、列支敦士登、马耳他、毛里塔尼亚、黑山、塞尔维亚、突尼斯。[3]
繁殖方式
?编辑 黑海番鸭通常2龄时性成熟。到达繁殖地时已成对。对通常在冬末和春季迁徙路上形成。营巢于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带。巢通常置于离湖泊、水塘、河流等淡水水域不远的地上草丛或灌木丛中,尤其是多湖泊和水塘的苔原和岛屿。巢系就地可利用的一些干植物构成,四周放有从雌鸟身上拔下的绒羽。每窝产卵6-10枚,颜色为淡绿褐色或淡黄色。卵的大小为59-72×40-46.5毫米,重60-74克。雌鸟独自孵卵。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成群飞到海上或巢附近水域换羽。孵化期27-28天。[2] 黑海番鸭(卵) 黑海番鸭
亚种分化
?编辑 黑海番鸭(2亚种)
中文名称 学名 分布
1
黑海番鸭指名亚种 .Melanitta nigra nigra
冰岛和英国北部, 东到奥列尼奥克,西伯利亚。
2 黑海番鸭北方亚种
Melanitta nigra americana
俄罗斯的雅拿河,西伯利亚,东至阿拉斯加,加拿大东部到纽芬兰。
[4]
种群现状
?编辑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(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栖息地质量,种群规模,分布区域碎片化)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[3]
保护等级
?编辑 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.1——低危(LC)。[3]
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