翘鼻麻鸭(学名:Tadorna tadorna)是大型鸭类,体长52-63厘米,体重0.6-1.7千克,体形比赤麻鸭略小。体羽大都白色,头和上颈黑色,具绿色光泽;嘴向上翘,红色;繁殖期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红色瘤状物。自背至胸有一条宽的栗色环带。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,腹中央有一条宽的黑色纵带,其余体羽白色。飞翔时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,绿色翼镜,黑色的头、飞羽和腹部纵带、棕栗色的胸环和鲜红色的嘴和脚形成鲜明对照。主要在淡水湖泊、河流、盐池、盐田及海湾等处等湿地活动。冬天时随潮汐涨落,在未封冻的河口可见。冬季常数十至上百只结群活动。翘鼻麻鸭食性很杂。繁殖区从挪威海岸、瑞典、英国、法国、欧洲中部、地中海、黑海和里海沿岸以及中亚,往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、蒙古。越冬在欧洲南部、非洲北部、伊朗、印度、朝鲜、日本、中南半岛、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。
中文学名翘鼻麻鸭 拉丁学名Tadorna tadorna 别 称冠鸭、白鸭、翘鼻鸭、掘穴鸭、潦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麻鸭属 种翘鼻麻鸭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, 1758 英文名称Common Shelduck 英文名称Shelduck 目录1 外形特征
2 栖息环境
3 生活习性
▪ 迁徙
▪ 食性
▪ 习性
4 分布范围
▪ 世界分布
▪ 中国分布
5 繁殖方式
6 亚种分化
7 种群现状
8 保护等级
外形特征
?编辑 翘鼻麻鸭 (7张)
翘鼻麻鸭雄鸟头和上颈黑褐色,具绿色光泽;下颈、背、腰、尾覆羽和尾羽全白色,尾羽具黑色横斑。肩羽和初级飞羽黑褐色,次级飞羽外翈金属绿色,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绿色翼镜;三级飞羽外翈栗色,翅上覆羽白色;由上背至胸有一条宽阔的栗色环带;胸部栗色环带中间有一条黑褐色纵带向后经腹部一直延伸至肛周;尾下覆羽棕白色,其余下体白色。嘴赤红色,上嘴基部在繁殖季节有一突出的红色皮质瘤。雌鸟羽色较雄鸟略淡。头和颈不具绿色金属光泽,前额有一小的白色斑点,棕栗色胸带窄而色浅,腹部黑色纵带亦不甚清晰,嘴基无皮质肉瘤。虹膜棕褐色或褐色,嘴赤红色或紫红色,脚肉红色或粉红色,爪黑色。[1] 大小量度: 体重♂500-1750g,♀620-120g;翅♂306-339mm,♀270-308mm;尾♂98-136mm,♀95-117mm;跗蹠♂50-65mm,♀44-54mm。(注:♂雄性;♀雌性) [1] 栖息环境
?编辑 栖息于江河、湖泊、河口、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、荒地、沼泽、沙滩、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,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。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,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。[1] 生活习性
?编辑 迁徙
3月初开始离开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地,到达中国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,到达西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末至5月初。秋季9月末开始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, 10月末至11月初到达南方越冬地。迁徙时多成家族群和小群,迁徙路线主要沿海岸与河流进行,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,特别是辽宁省双台子河口地区,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,都有数千只翘鼻麻鸭迁经此地和在此地停息较长时间。[1] 食性
主要以水生昆虫、昆虫幼虫、藻类、软体动物、蜗牛、牡蛎、海螺蛳、沙蚕、水蛭、蜥蜴、蝗虫、甲壳类、陆栖昆虫、小鱼和鱼卵等动物性食物为食,也吃植物叶片、嫩芽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。[1] 习性
喜欢成群生活,特别是冬季,常集成数十只至数百只的大群,繁殖期间则成对生活。飞行疾速,两翅扇动较快。善游泳和潜水,亦善行走,能在地上轻快的奔跑。性机警,常不断地伸颈四处观望,距人百米外即起飞。[1] 分布范围
?编辑 世界分布
翘鼻麻鸭分布图 分布于阿富汗、阿尔巴尼亚、阿尔及利亚、亚美尼亚 、奥地利、阿塞拜疆、孟加拉国、白俄罗斯、比利时、不丹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、保加利亚、中国、克罗地亚、塞浦路斯、捷克共和国、丹麦、埃及、爱沙尼亚、芬兰、法国、德国、希腊、香港、匈牙利、冰岛、印度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、伊拉克、爱尔兰、以色列、意大利、日本、约旦、哈萨克斯坦、韩国、朝鲜 、科威特、吉尔吉斯斯坦、拉脱维亚、黎巴嫩、利比亚、立陶宛、马其顿、马耳他、摩尔多瓦、蒙古、黑山、摩洛哥、荷兰、挪威、阿曼、巴基斯坦、巴勒斯坦、波兰、葡萄牙、卡塔尔、罗马尼亚、沙特阿拉伯、塞尔维亚 、斯洛伐克、斯洛文尼亚、西班牙(加那利群岛)、瑞典、瑞士、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、塔吉克斯坦、突尼斯、土耳其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克兰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、英国、乌兹别克斯坦、也门。[3]
旅鸟:巴林、埃塞俄比亚、加纳、直布罗陀、几内亚比绍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、列支敦士登、卢森堡、毛里塔尼亚、缅甸、尼泊尔、菲律宾、塞内加尔、苏丹、泰国、越南。[3]
中国分布
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甘肃、青海和新疆。[1] 繁殖方式
?编辑 2龄时性成熟。通常在越冬地时对即已形成,但也有在迁徙途中和到达繁殖地后才形成对。交配在水中,有时也在陆地上进行。繁殖期5-7月。营巢于海岸和湖边沙丘或石壁间,有时也在开阔草原上天然洞穴或狐、兔等动物的废弃洞穴中营巢。洞穴有的深达4m。巢呈盘状,多以禾本科植物、芨芨草、鸟骨和鱼骨构成,内垫以大量绒羽。巢高8cm,深6cm,内径17.5cm,外径26cm。每窝产卵7-12枚,通常8-10枚,卵为椭圆形,浅黄色或奶白色,大小为62-70mm×42-51mm。重69-78g。通常1天1枚,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,由雌鸟单独承担,雄鸟在巢附近警戒,当有危险时雄鸟立即发出报警叫声,同时向巢飞去。雌鸟每天离巢外出觅食时,常用绒羽将卵盖住,即使在比较深的洞中孵卵也不例外。在孵卵的最后两天,雌鸟不离巢,孵卵期27-29天。雏鸟早成性,孵出后不久便能活动,同时独自从巢中走出来,在亲鸟的带领下进入水中活动。一个多月后雏鸟即具飞翔能力,但仍与亲鸟一起生活,直到第二年春天。[1] 亚种分化
?编辑 单一物种,无亚种。[4]
种群现状
?编辑 翘鼻麻鸭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一直是很丰富的,是中国主要狩猎对象之一。但有关它们的种群数量过去未作过专门调查。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水鸟调查,中国共有19188只,日本475只,韩国177只,孟加拉国359只,印度656只,巴基斯坦416只,总计在亚洲地区约25000只。在欧洲为13万只。世界总的种群数量约15万只。[1]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(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栖息地质量,种群规模,分布区域碎片化)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[1] 保护等级
?编辑 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——低危(LC)。[3]
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