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脸海番鸭(学名:Melanitta fusca)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,是中型水鸭,身长51-58厘米,翼展79-90厘米,雌鸭体重1100-1250克,雄鸭体重1200-2000克。寿命13年。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深色矮扁型海鸭。属于潜水鸭类。雄鸭全身披黑褐色羽毛,上嘴基有红、黄、黑色的肉瘤;眼后有一新月形白色斑。雌鸟头、颈棕黑色;上嘴基及耳部有一淡白色块斑;无肉瘤。下体色泽较淡;胸部中央和腹的两侧白色。极善游泳和潜水,在陆地上行走就显得笨拙,除繁殖期外多见于海洋中,主要以贝类为食。[1]
中文学名斑脸海番鸭 拉丁学名Melanitta fusca 别 称奇嘴鸭、海番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海番鸭属 种斑脸海番鸭 亚 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, 1758 英文名称White-winged Scoter 英文名称Velvet Scoter 目录1 形态特征
2 分布范围
3 栖息环境
4 生活习性
5 繁殖方式
6 亚种分化
7 种群现状
8 保护等级
形态特征
?编辑 斑脸海番鸭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深色矮扁型海鸭。雄鸟通体黑色,具紫色光泽,翼镜白色;颏、喉、前颈和下体稍棕,眼下及眼后有白点,嘴灰但端黄且嘴侧带粉色,脚深红色。雌鸟烟褐,眼和嘴之间及耳羽上各有一白色点块斑,羽端棕色,嘴甲和上嘴大都淡紫色,嘴峰、上嘴边缘黑色;脚深红色。飞行时,次级飞羽白色易别于黑海番鸭,脚色浅。虹膜-雄鸟白而雌鸟褐;嘴-雄鸟嘴基有黑色肉瘤,其余为粉红色及黄色,雌鸟近灰色。
大小量度为:体重雄性1500-1700克,雌性1200-1600克,体长480一610毫米;嘴峰雄性37-50毫米,雌性41-50毫米;翅雄性269-293毫米,雌性243-266毫米;尾雄性84-91毫米,雌性72-83毫米;跗跖40-52毫米,雌性38-48毫米。[2] 斑脸海番鸭 斑脸海番鸭
分布范围
?编辑 斑脸海番鸭分布图 分布于亚美尼亚、奥地利、阿塞拜疆、白俄罗斯、比利时、保加利亚、克罗地亚、捷克共和国、丹麦、爱沙尼亚、芬兰、法国、格鲁吉亚、德国、匈牙利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、爱尔兰、意大利、哈萨克斯坦、拉脱维亚、立陶宛、黑山、荷兰、挪威、波兰、罗马尼亚、俄罗斯联邦、塞尔维亚、斯洛伐克、斯洛文尼亚、西班牙、瑞典、瑞士、土耳其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克兰、英国、乌兹别克斯坦。
旅鸟:阿富汗、阿尔及利亚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、埃及、法罗群岛、希腊、格陵兰、冰岛、以色列、吉尔吉斯 坦、黎巴嫩、卢森堡、马其顿、摩洛哥、巴基斯坦、葡萄牙、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、塔吉克斯坦。[3]
栖息环境
?编辑 斑脸海番鸭在春季和夏季活动于北部山区的冰川湖泊、沿海海滩、内陆淡水河湖和湖沼地区。在苔原筑巢。冬天会流连于湖泊和河流或寻找海洋沿岸的边缘庇护。[2] 生活习性
?编辑 可以在水下潜行相当大的距离,深达5至10米,有时甚至更多。喜聚群,常集小群飞行,一般作短距离的迁徙,不在冰冻海域过冬。在欧洲出现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北海,英吉利海峡和北部的大西洋沿岸。也出没于东地中海,特别是黑海。飞行能力很强,拍打翅膀的速度相对缓慢。
白天活动。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,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,常集成大的群体,偶尔也见有单只活动。游泳时尾向上翘起,潜水时两翅微张,常频繁地潜水。
斑脸海番鸭主要通过潜水捕食。食物主要为鱼类、水生为昆虫、甲壳类、贝类、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,也食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。觅食主要在白天,几乎整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潜水捕食。相对安静。雄鸟求偶时大声尖叫,雌鸟为粗重的karrr声。以动物源性食物为主。[2] 斑脸海番鸭 斑脸海番鸭
繁殖方式
?编辑 通常二龄达到性成熟。对的形成主要在冬季末期和春季迁徙期间的路上,到达繁殖地时基本上已结合成对。繁殖期5-7月。通常营巢在有低矮树木或灌丛的草地上,一般距湖泊、水塘与河流等水域不远,也有离水域2-3公里远的。巢由干草和绒羽构成。每窝产卵6-10枚。卵颜色为乳白色或皮黄色,大小为64-77×45-52毫米,平均71× 48毫米,重92克。雌鸟孵卵。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,同别的雄鸟一起到换羽地换羽。孵化期26—29天。雏鸟早成性,孵出后不久就能跟随亲鸟活动,大约经过60-80天的雏鸟期生活后,雏鸟即具飞翔能力。[2] 斑脸海番鸭 斑脸海番鸭
亚种分化
?编辑 斑脸海番鸭(3亚种)
中文名称 学名
1
斑脸海番鸭指名亚种 Melanitta fusca fusca
斯堪的纳维亚东部到俄罗斯的叶尼塞河,西伯利亚中部。
2 斑脸海番鸭西伯利亚亚种 Melanitta fusca stejnegeri
西伯利亚,从叶尼塞河流域东部到堪察加半岛,南到蒙古。
3 斑脸海番鸭阿拉斯加亚种 Melanitta fusca deglandi
阿拉斯加和加拿大,东至哈得逊湾。
[4]
种群现状
?编辑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(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栖息地质量,种群规模,分布区域碎片化)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[3]
保护等级
?编辑 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.1——低危(LC)。[3]
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