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太平鸟(学名:Bombycilla japonica)为鸟纲太平鸟科的鸟类,体长约16厘米。尾端绯红色显著,与太平鸟的区别在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,臀绯红。次级飞羽端部无蜡样附着,但羽尖绯红。缺少黄色翼带。一般生活习性与太平鸟相似,以植物果实及种子为主食,秋、冬季所见的食物有卫矛、鼠李,兼食少量昆虫。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部,越冬至日本及琉球群岛。不定期繁殖鸟见于黑龙江的小兴安岭。越冬鸟群有时至中国湖北及山东。极少数在福建、台湾及华中有记录。
中文学名小太平鸟 拉丁学名Bombycilla japonica 别 称十二红、绯连雀、朱连雀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太平鸟科 属太平鸟属 种小太平鸟 命名者及年代Siebold, 1824 英文名称Japanese Waxwing 目录1 外形特征
2 分布范围
3 生活习性
4 繁殖方式
5 亚种分化
6 人工饲养
7 保护级别
外形特征
?编辑 小太平鸟 小太平鸟雄性成鸟:额及头顶前部栗色,愈向后色愈淡,头顶灰褐;枕部后方黑褐色并伸出长冠羽,此黑褐色冠羽被头后部伸出的冠羽所掩盖,有部分露出;上嘴基部、眼先及眼上形成黑色细纹带,后方与黑枕带相连接;背、肩羽灰褐色;腰至尾上覆羽褐灰至灰色,愈向后灰色愈浓;翅覆羽灰褐色,初级覆羽灰褐,具鲜明的、长约7-10mm的玫槐色外翈端;初级飞羽近黑色,第2枚以内各羽有灰外翈缘,愈向内愈宽;第3-8枚初级飞羽端部具细白缘,第5枚初级飞羽以内的各羽外翈端部有朱红色点斑;次级飞羽褐灰色具黑端尾羽褐灰,近端部渐过渡为黑色,黑色区与玫瑰红色尾羽端相联接。颏、喉黑色,颊的下部与黑喉交界处为淡栗色;胸、胁及腹侧与背羽同色,腹中部淡灰色;尾下覆羽淡栗色。[2] 雌性成鸟:羽色似雄但颏、喉的黑色斑较小且染褐色;冠羽较短;上体更显暗褐,尾上覆羽不显灰色;初级飞羽的白端斑小而不鲜明,外翈的红斑仅在少数羽片上微留痕迹;尾端的玫瑰红色斑较小,黑色次端斑也不显著。[2] 虹膜紫红色;嘴黑;脚、爪黑色。[2] 大小量度:体重♂40-54g,♀31-63g;体长♂165-185mm,♀165-205mm;嘴峰长♂10-12mm,♀10-12mm;翅长♂103-112mm,♀106-120mm;尾长♂57-68mm,♀60-66mm;跗蹠♂18-21mm,♀16-23mm。(注:雄性——♂;雌性——♀)[2] 分布范围
?编辑 小太平鸟(分布图) 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(雅库特东部,哈巴罗夫斯克和阿穆尔河流域),还不定期进入毗邻的中国东北地区(黑龙江北岸);非繁殖地主要是中国东部\韩国和日本。[1]
生活习性
?编辑 小太平鸟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、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针叶林、阔叶林中。迁徙及越冬期间成小群在针叶林及高大的阔叶树上觅食,常与太平鸟混群活动。常数十只或数百只聚集成群。性情活跃,不停地在树上跳上飞下。除饮水外,很少下地。一般生活习性与太平鸟相似,以植物果实及种子为主食,秋、冬季所见的食物有卫矛、鼠李,兼食少量昆虫。[2] 繁殖方式
?编辑 每年6月份开始繁殖,巢多营于针叶树枝间,以树枝、苔藓、枯草等为巢材,巢内铺垫羽毛、草茎等,巢呈碗状。每窝产卵4-6枚。孵化期为14天左右。[2] 亚种分化
?编辑 单一物种,无亚种。[1]
人工饲养
?编辑 小太平鸟 (20张)
饲养小太平鸟饲养不难。生鸟可用画眉笼或八哥笼饲养,先采取扎翅方法,减少其体力消耗,喂以黄豆粉10%、苞米粉50%、熟鸡蛋30%、肉浆10%搓合成的粉料。上食后转入画眉笼中饲养,喂蛋米和黄豆粉10%、绿豆粉20%、苞米粉60%、肉浆10%搓合成的粉料,或以绿豆或玉米的粉料,加熟蛋黄研磨混合后加水调湿喂养,同时要常喂给甜食,如南爪、苹果、柿饼、柿子,红薯等,以及青菜等青绿饲料。也可用鸡花料(小鸡饲料)加糖和玉米面混合蒸成窝窝头喂养。在换羽季节,为保持鸟的羽毛鲜艳光泽,可喂一些甜辣椒、胡萝卜片拌几滴花生油而成的色素饲料。平时要搞好清洁卫生,因为小太平鸟排粪量大,通常消化不完全,而且该鸟有从粪便中找食的习性,这对鸟体健康有害,饲养时要注意。小太平鸟耐寒怕热,夏季要注意防暑,可每天供给一次水浴,保持体羽和趾的清洁,笼子要挂在阴凉处。夏天饲料改用绿豆粉和鸭蛋,可以帮助消暑去热。可直接放入大笼饲养,3米高,4米长,3米宽的笼可饲养20只左右。笼顶有1/3遮雨,夏季要有良好的遮荫。冬季每周一次水浴即可,注意不使之受寒。
保护级别
?编辑 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.1——近危(NT)。[3]
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