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苇莺(学名: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):为鹟科苇莺属的鸟类。常栖匿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间,有时也飞至附近的树上。在繁殖时期,常高踞巢附近的芦苇顶端及树枝上,高声鸣叫。鸣声富于音韵,颇为动听。性十分机警。主食昆虫。该物种分布在从欧洲到中亚的广大地区,其模式产地在北欧波兰北部的格但斯克。
中文学名大苇莺 拉丁学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鹟科 亚 科莺亚科 属苇莺属 种大苇莺 亚 种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, 1758 英文名称Great Reed-warbler 目录1 外形特征
2 栖息环境
3 生活习性
4 分布范围
5 亚种分化
6 繁殖方式
7 种群现状
8 保护级别
9 饲养管理
▪ 鸟的选择
▪ 笼的特点
▪ 饲料和喂法
▪ 管理和调教
外形特征
?编辑 大苇莺 (10张)
大苇莺属小型鸟类,眉纹淡棕黄色;眼褐色;翅褐色具淡棕色的边缘;尾羽亦褐色,但较翅羽的褐色稍浅。顶部是棕色,上体呈黄褐色,腹面淡棕黄色,两胁较深,腹部中央转为乳白色。雌雄两性羽色相似。虹膜褐色;上嘴黑褐色,下嘴苍白,先端黑茶色;脚淡铅蓝色。喙薄,像大多数食虫动物。[1]
性别 体重(克) 全长(毫米) 嘴峰(毫米) 翅长(毫米) 尾长(毫米) 跗跖(毫米)
♂(雄性) 24.2
(24-31) 140.6
(88-174) 14.7
(13-18) 84.9
(84-85) 76.5
(75-79) 27.8
(25.5-29.5)
♀(雌性) 27.5
(25-30) 171
(169-173) 18.1
(17.2-19) 78.5
(75-82) 73
(71-75) 18
(17-19)
[2] 栖息环境
?编辑 栖息于海拔200-1500米的湖畔、河边、水塘、芦苇沼泽的茂密芦苇丛中,或附近的灌木丛和园林。常栖匿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间,有时也飞至附近的树上。[1]
生活习性
?编辑 性活跃,常单独或成对地在草茎、芦苇丛和灌丛之间跳跃、攀缘,极为警觉,不时地变换位置,突然地出现在另一个地方。繁殖期间常站在巢附近的芦苇或小树枝顶端鸣叫,有时长时间地站在枝头上鸣叫不息,有时变换着位置鸣叫,或活动一会儿,鸣叫一会儿,或边鸣边活动。鸣叫响亮刺耳而不连贯,喉音甚重,杂以尖厉高叫及低沉的呱呱声。叫声包括生硬的"tack"及吱声"churr"。
食物主要以甲虫、金花虫、鞘翅目昆虫幼虫以及蚂蚁、豆娘和水生昆虫为食,也吃蜘蛛、蜗牛等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,也吃水生植物种子。[1]
分布范围
?编辑 大苇莺分布图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、阿尔及利亚、安哥拉、亚美尼亚、澳大利亚、奥地利、阿塞拜疆、巴林、白俄罗斯、比利时、贝宁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、博茨瓦纳、文莱达鲁萨兰国、保加利亚、布基纳法索、布隆迪、柬埔寨、喀麦隆、中非共和国、中国、刚果民主共和国、科特迪瓦、克罗地亚、捷克共和国、丹麦、吉布提、埃及、赤道几内亚、厄立特里亚、爱沙尼亚、埃塞俄比亚、芬兰、法国、加蓬、冈比亚、格鲁吉亚、德国、加纳、直布罗陀、希腊、几内亚、几内亚比绍、匈牙利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亚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、伊拉克、以色列、意大利、日本、约旦、哈萨克斯坦、肯尼亚、韩国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、科威特、吉尔吉斯斯坦、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、拉脱维亚、黎巴嫩、莱索托、利比里亚、利比亚、立陶宛、卢森堡、马其顿、马拉维、马来西亚、马里、马耳他、毛里塔尼亚、摩尔多瓦、摩纳哥、蒙古、黑山、摩洛哥、莫桑比克、缅甸、纳米比亚、荷兰、尼日尔、尼日利亚、阿曼、巴勒斯坦、菲律宾、波兰、葡萄牙、卡塔尔、罗马尼亚、卢旺达、圣马力诺、沙特阿拉伯、塞内加尔、塞尔维亚、塞拉利昂、斯洛伐克、斯洛文尼亚、南非、南苏丹、西班牙、苏丹、斯威士兰、瑞典、瑞士、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、塔吉克斯坦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、泰国、东帝汶、多哥、突尼斯、土耳其、土库曼斯坦、乌干达、乌克兰、美国、阿联酋、乌兹别克斯坦、越南、西撒哈拉、也门、赞比亚、津巴布韦。[4]
旅鸟:阿富汗、孟加拉国、乍得、法罗群岛、冰岛、爱尔兰、列支敦士登、尼泊尔、挪威、巴基斯坦、巴布亚新畿内亚、圣多美和普林西比、索马里、英国。[4]
中国新疆(西部喀什、天山至中部尉犁)、甘肃(张掖、酒泉)(繁殖鸟);俄罗斯南部和中部,越冬于非洲中部。
亚种分化
?编辑 大苇莺全世界共计有3亚种,即新疆亚种A. a. zarudnyi、指名亚种A. a. arundinaceus和伊朗亚种A. a. griseldis。但是,Helbig和Seibold(1999)认为,griseldis在苇莺属内的分类地位是比较原始的,该种与大苇莺A. arundinaceus的亲缘关系甚至比其它种类还远,因此建议将其作为独立的种A. griseldis处理。东方大苇莺与噪大苇莺的亲缘关系要比与大苇莺的亲缘关系近。中国境内仅有1亚种,即新疆亚种A. a. zarudnyi。[2] 繁殖方式
?编辑 繁殖期5-7月。营巢于芦苇丛、灌丛,固定在一束离水面(或地面)0.5-1.2米的植物或芦苇茎上。巢呈杯形,主要由芦苇叶、枯草茎、草叶、花梗、植物纤维及蜘蛛网丝编织而成。内垫以干草叶、细草茎、须根等,有时还垫以羽毛。由雌鸟主要承担营巢工作,雄鸟常伴承受着雌鸟运送巢材。巢的大小为:外径9-14cm、内径5-9cm、高27cm、深6-7.5cm。每巢产3-6枚卵,呈绿白色或蓝绿色,缀以褐色或橄榄褐色斑点及黑灰色或灰色小斑点。卵的大小为21-25mm×15-17mm。孵卵由雌鸟承担,孵化期14-15天;雏鸟留巢期约12天。[1]
种群现状
?编辑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(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,栖息地质量,种群规模,分布区域碎片化)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[4]
保护级别
?编辑 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(IUCN)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.1——低危(LC)。[4]
饲养管理
?编辑 鸟的选择
野生成年大苇莺较难适应人工环境和饲料,成活率较低,即使有活下来也很少鸣叫,因而一般捕获当年幼鸟饲养。
笼的特点
大苇莺为中型食虫笼鸟,点额笼饲养较好,也可用画眉笼。
饲料和喂法
大苇莺是典型食虫鸟,而且主食细小昆虫,因而对人工饲料要求较高。通常喂的粉料要比点颏的粉料细,更富营养和易于消化。配比为绿豆面、黄豆面、熟鸡蛋黄、淡水鱼粉按4:2:3:1的比例。昆虫宜为较嫩的幼虫及蛹,如刚脱皮的黄粉幼虫及蛹、玉米螟幼虫、皮虫之类。粉料为常备饲料,每天喂一食抹细肉沫、昆虫幼虫拌粉料。
管理和调教
新掳获的大苇莺幼鸟须“捆膀”后放到有笼罩的黑暗笼中,用较稀的软料和活的昆虫幼虫诱食。待鸟认食后再逐渐增加软料的浓度,至能吃干粉料才算真的成活。在可能条件下尽量让鸟水浴,浴后立即把水盘取出,笼垫经常更换,保持清洁,以防腐蚀鸟足趾。